12月1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模拟研究团队成功研发稀土钢纯净化制备技术,这一技术仿佛给钢吃“钙片”,将助力我国生产国际一流钢材。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战略资源。把稀土元素加入钢中,能使原本优质的钢变得更加“坚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曾掀起稀土钢的研发和应用高潮。
但是就像新手厨师厨艺不精一样,到底放多少调料、什么时候放才恰到好处呢?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稀土添加方法,导致稀土钢的性能不稳定;在生产过程中,还极易堵塞浇口。
目前,我国除少量钢种外,钢铁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几乎放弃了稀土的应用。
虽然稀土钢存在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但高品质的稀土钢仍然被应用在很多重要的生产领域中,比如铁路重轨、轮船船板、桥梁建筑,以及军事、航天等用途。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加工模拟研究团队在李依依院士、李殿中研究员的带领下,历经十余年研究,以解决稀土加入钢中的难题。
为了验证实验室得出的计算结论,研究人员委托钢厂铸造了一枚高达三层楼、重达百吨的钢锭。在对钢锭进行了工业切割后,研究人员还绘制了详细的“解剖图”。
如何消除杂质成了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团队在深入钢企实地考察、进行大量实验室研究和工程化试验后,发现稀土合金和钢水都需要进行“纯净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杂质产生。研发人员开发了稀土合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和稀土在钢中特殊加入技术,终于攻克了在钢中添加稀土的技术难题。
“人人都知道稀土价格不菲,但如同在一盆清水中滴入一滴墨水,1吨钢只需加入200克左右的微量稀土,即可起到提升钢品质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会增加钢铁企业成本。”李殿中研究员介绍。
目前,稀土钢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铁路重轨、洋轮船板、大型桥梁、集装箱板等生产中,该项稀土钢生产技术已经在国内10余家钢企30多个品种产品中得到应用,批量生产7万余吨,品质稳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推动我国钢铁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