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至2017年,我国雾霾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空气中pm2.5平均浓度下降1/3,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54%,一氧化碳平均浓度下降28%,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减少到15天,达标的蓝天天数增加38%。自2018年起,雾霾治理效果出现反弹,雾霾天数同比上升,我国雾霾治理工作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蓝天保卫战进入新阶段 从2014年开始,中科院、清华大学有研究学者提出:京津冀区域pm2.5中的一次有机气溶胶占38%以上,另外部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大气化学转化产物被转化为不挥发或半挥发的有机物,形成二次有机气溶胶,占20%以上。从技术层面分析,蓝天保卫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氨气溶胶、极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成了需要从技术上进行控制的污染物质。新形势下的雾霾治理,仅仅靠现有的技术手段与治理模式已很难取得更好的效果,迫切需要从制度创新层面着力,加速创新型的污染物协同治理技术研发、推广与应用,才能真正取得突破。 综合分析当前雾霾治理效果反弹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个别制度成为雾霾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创新的阻碍。目前,超低脱硝的技术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大部分企业采取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法和活性炭喷氨脱硝技术,为达到超净指标的要求,脱硝设施过量使用氨水从而造成氨逃逸,这直接造成了工业烟气氨逃逸。 第二,承担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的企业因角色错位,成为雾霾治理效果反弹的原因之一。 第三,烟气治理领域专利市场应用比例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工业烟气治理方面的专利申请增长迅速,从2010年之前的每年十几项增加到了几百项,到2017年更是达到了523项。从专利申请量激增的趋势可以看出,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技术和市场增势。我国烟气治理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第一,实际市场应用的比例远远低于雾霾防治领域的实际应用比例,这和目前大气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跟不上技术创新的速度有一定的关系。 打赢蓝天保卫战, 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管理与制度创新 要最大限度地释放技术创新的力量,必须不断地推动制度创新进程,让技术创新聚焦雾霾真正成因,采用循环经济治污的理念和方法来引领烟气治理工作,构建起多种污染物协同一体化的治理体系。 (一)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宏观管理,构建立体的污染物治理体系。 一是建议制订符合未来50年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各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提前给出合理的落地时间。通过排放标准来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出明确的技术创新努力的方向。建议对各产业最低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排放计划做出时间表,制订并发布污染物减排标准并折算成“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当量指标”,配合“单位产品碳排放指标”,两者同时作为考核企业环境治理的指标,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从业者的产品、技术结构向更高等级转变,以适应未来长期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需求。 二是建议政府根据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实际需要,在制度与考核标准上下足力气,使绩效考核向有利于雾霾治理结果的方向改进,给企业技术创新更大的发展与应用空间。建议在钢铁冶金领域,还有火电、化工、水泥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的行业,对其烟气治理评级应以治理结果为导向,将治理后烟气出口数据作为绩效评级的主要依据。 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我国可能会将更多的污染物纳入排放要求,更有可能要求钢铁、火电、化工、水泥等企业实现近零排放。为了避免企业重复投资,建议积极鼓励企业选择更高排放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而非指定一些只能达到目前排放要求的技术或工艺。 (二)建立清洁化生产管理制度与专用技术保护条例。 一是制订政策鼓励,通过循环经济治污技术构建清洁化生产管理体系。对于工业烟气污染物,通过创新技术将其转化为生产物资,比如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用一体化的治理技术将其捕捉下来,生成硫酸盐、硝酸盐及微粒物质,实现变废为宝。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走绿色可循环的污染治理道路,对于立足自身条件构建绿色可循环的产品,对于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环保治理体系的企业,建议对其免征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税收;在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企业,或主动增加污染物治理范围的企业,国家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或一次性奖励。通过构建立体的循环经济环境治理体系,通过循环经济理念治污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使多种污染物找到正确的位置,成为有用的生产物质,从而实现工业绿色清洁化生产的目标。 二是制订《大气污染防治类专利和污染物减量、消减等专利技术专用保护条例》,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类的知识产权法律系统,为环境治理领域的知识产权提供体制与法制保证。建议制订专用技术奖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税款的缴纳方面,企业可以扣除当年的环境技术创新研发支出部分,企业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上,投资的资金越多,获得的优惠就越多。建议政府在专利奖励方面进行创新,对于有实际市场应用的专利技术,加大奖励力度。 只有用循环经济治污理念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清洁化生产管理体系,才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圆满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需要用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创新的推广与应用,只有充分释放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力量,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技术的共同进步,才能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蓝天保卫战的最终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