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克龙指出,我国钢铁已进入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开始进入中低速高质量发展阶段。 他指出,由于当前疫情多点散发以及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钢铁行业稳增长存在严峻挑战,供需双弱问题短期内难以改观,工信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重点企业行业“保运转稳运行”工作方案。 钢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陈克龙表示,我国钢铁已经进入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处于由大到强历史转变的关键阶段,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规模优势持续保持,粗钢产量从建国时的15.8万吨增长到超过10亿吨,全球占比从0.1%达到最高的达到56.7%。 二是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国内钢材市场占有率超过99%,22大类钢材产品中,有19类钢材产品自给率达到100%,一批高端钢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钢铁新材料不断取得产业化突破,有力保障了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绿色智能水平加速提升,“双碳”目标引领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超低排放改造在全行业广泛推进,单位能耗相关指标国际领先,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冶金产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4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前10家钢铁企业集中度已由2015年的34%提升到2021年的41%,提高了7个百分点。中国宝武重组马钢、太钢、重钢后,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集团。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拥有了一批世界级企业。 短期内钢铁供需双弱 不过,陈克龙提醒,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大量不稳定因素在多层面影响经济发展,钢铁行业稳增长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错综复杂的严峻挑战。 短期内,钢铁工业受供给约束和需求收缩双向压力的影响将更加突出,供需双弱问题短期内难以改观,减量化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开始进入中低速高质量发展阶段。 结合当前形势变化,陈克龙针对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牢牢把握钢铁工业的核心使命,提供高品质高端的钢铁产品和服务供给,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运转。 要切实提高钢铁的资源保障能力,破除惯性思维,加快国内铁矿投资开发。同时,处理好控产能、控产量和保供给、稳增长的关系,要在保障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的情况下,巩固去产能成果,拓展新增长空间,转变单纯的规模发展思路,努力在提效益、降成本、拓展新领域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推进‘双碳’工作需要双轮驱动,一个是技术创新,鼓励支持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聚焦氢冶金、碳捕捉和碳利用、全氧冶炼等技术,促进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另一个是减量,根据需求减少消费总量,更重要的是减少长流程,发展短流程,建设高水平的废钢回收体系,推进废钢资源的高质高效利用,开展电炉钢发展试点示范,有序推动电炉钢发展。”陈克龙说。 三是严格规范开展产能置换工作。各地区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相关政策规定,相关企业应当自觉做行业秩序的维护者。 陈克龙表示,近年来产能置换政策总体执行情况良好,但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和行业效益的大幅好转,违法违规新增产能的风险又开始积累,部分企业仍未转变发展思路,仍保持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千方百计变相突破产能置换政策。工信部将组织梳理产能置换的开展情况,联合相关部门对违法违规新增钢铁产能行为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四是着力推动原材料钢铁工业稳定增长,保持钢铁工业自身的稳定运行,鼓励加大投资提前技改。 值得注意的是,1-3月份,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增加值同比下降2.4%,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0.5%,高炉开工率约为74%,投资仅同比增长7%。 陈克龙对此表示,目前下行压力巨大,需要对失速风险加强预判和研究。还要从产业链稳定大局角度出发,稳住合理价格,确保上下游企业都能得到合理利润,保住上下游产业链市场主体。 五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 陈克龙强调,近期各地疫情散发,对钢铁工业企业稳定连续生产造成较大冲击,工信部正在研究制定疫情多点散发下重点行业、企业保运转稳运行的工作方案。此外,近期原材料工业领域发生了一些安全生产事故,要特别注意针对企业和生产工艺的特点,提前研究有效管用的防范措施,制定应急情况稳定生产的预案。
|